一開始總是既緊張又充滿期待,中間會有無數次的「我真的學得起來嗎?」的自我懷疑,有時候還會因為一個字怎麼背都背不起來而失眠翻來覆去,但某一天,當你真的聽懂了一句電影對白、跟外國人聊天時不再結巴,或者在旅途中因為一句完整的英文問路而收穫笑容時,你就會知道,一切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學英文的過程裡,我試過很多方法,也買過不下幾十本書。有些書我翻了幾頁就放著生灰塵,有些則陪著我走過無數夜深人靜的時光,像老朋友一樣提醒我:「你可以的,再撐一下。」這篇文章就是想把我覺得最值得推薦的10本學英文好書,以及我自己還有親朋好友在學英文過程中那些有笑有淚的故事,一次完整分享給你。
第一本要推薦的,是我人生中最早接觸到的英文工具書——Raymond Murphy 的English Grammar in Use。那時候我還是大學生,英文程度普普通通,連最基本的時態都常常搞不清楚,總是寫錯簡單句子。那本書是室友推薦給我的,他說:「這本超神!左邊講解,右邊練習,保證你看完會愛上文法。」
English Grammar in Use https://24zz.com/b.htm?F014374915
一開始我其實沒有抱太大期待,畢竟「英文文法書」聽起來就像是高中的惡夢會回來一樣,但當我真正開始讀的時候,我驚訝於它的邏輯與簡潔。每個單元不長,大概十幾分鐘就能看完一個,有些觀念我從前聽老師講十次都不懂的,在這裡卻突然開竅了。
我記得有一次準備學校的英文作文考試,我花了整個禮拜都在用這本書複習文法。到了考場上,我寫完作文交卷的時候,心裡竟然沒有那種以往的忐忑不安,而是有一種「我終於可以自然地運用這些句型了」的成就感。後來我也把這本書推薦給我媽。她那時已經快五十歲,想去歐洲自助旅行,卻因為英文不好總是猶豫不決。我就陪她每天讀一個單元,從最簡單的現在簡單式開始。三個月後,她居然可以用英文自己訂房、訂機票,還在英國機場跟海關小聊了幾句,那天她打電話回來還忍不住哭了。她說:「原來我也可以學會英文。」
第二本是《Oxford Word Skills》。我自己用的是中級版,後來也陸續買了初級和高級的版本。這套書最吸引我的是它的主題式單元設計,每個主題都很生活化,像是「交通」、「情緒」、「職場對話」等等,而且圖文並茂,不會枯燥。當我開始準備出國工作的時候,我每天就選一個主題,搭配例句練習造句,幾個月下來,我的單字量明顯增加,連同事都說我的英文變自然了。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場國際研討會,會後有個來自紐西蘭的教授走過來跟我聊天,我一開始很緊張,但話題一聊開,我發現我能自然地使用書裡學到的片語和詞彙,像是 “a steep learning curve” 或是 “to broaden one’s horizons”,那一刻我真的有種「學英文是值得的」的感動。
這套書我也推薦給我表弟。他那時候高職畢業後進入職場,想要提升英文來接國際訂單。他一開始也很排斥英文,總覺得「我們這種技職的不用英文啦」,但我沒有逼他,只是放了這本書在他桌上,然後每天故意跟他聊一些書裡的單字。他被激起了好勝心,竟然默默自己開始讀起來。半年後他不但能自己回英文信,還開始和國外客戶用 Skype 講話,現在他每次聚餐都會炫耀他寫給外國客戶的英文報價信,還笑說:「早知道以前就不要逃英文課了。」
第三本要推的是《Side by Side》。這本書有一種讓人回到國中時期的懷舊感,裡面每一課都是一對角色的對話,用最簡單的句型講述生活中的大小事。看起來很像兒童書,但我必須說,這本對於「零基礎」的英文學習者非常有幫助。我媽的學英文之路其實就是從這本書開始。她以前連 ABC 都念得不太順,但因為想去旅行,就咬牙開始學。每晚我陪她唸一課,我當 A,她當 B,輪流唸對話,她很愛那種「講故事」的感覺。有一天,她竟然自己背下了整段 “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 “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 “I’m going to buy some apples.” 她超開心地跟我說:「原來英文可以這麼生活化,這麼有趣!」
她甚至把書裡的插圖剪下來貼在廚房冰箱上,像是「fridge」、「pan」「microwave」等等,邊煮飯邊練習單字。有一次我們一起去餐廳,她主動用英文點餐,雖然句子不太完整,但店員還是聽懂了,我媽開心得像個小孩。她說:「我從沒想過自己也能用英文表達自己。」
第四本是《Fluent English》,這本書對我來說是把我從「會英文」拉到「像母語人士一樣自然說英文」的重要工具。裡面有很多實用的句型、連音技巧、口語表達方式,不是那種學校教的死板英文。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公司常有外國客戶來訪,我雖然英文不錯,但總覺得講話不夠自然,常常腦袋會先翻譯中文,再講出英文,語速也不夠流暢。後來我用了這本書,每天早上練習唸裡面的會話,還會自己錄音聽自己的發音。漸漸地,我的語感變好了,講話也流暢多了。
記得有一次公司開會,一位美國客戶問我:「What’s your take on the latest marketing trends in Asia?」以前的我可能會呆住,但那天我竟然立刻回答:「Well, from my perspective, we’re seeing a significant shift toward influencer-based campaigns, especially on platforms like Instagram and TikTok.」當下我真的有點不敢相信那是我說出來的句子。那天回家我還把這件事跟我弟分享,他笑說:「妳該不會偷偷去補習班吧?」
第五本是《English Idioms in Use》,對於想要聽懂電影、美劇,或者跟外國人聊天不被搞混意思的人來說,這本簡直是救星。我以前看電影時,常常遇到那種完全聽懂每個單字,卻完全不知道整句在說什麼的情況。像是 “spill the beans”、 “hit the sack”、 “under the weather” 這類的片語,乍看之下跟中文完全無關,但其實在日常英文裡非常常見。
我記得有次看 Friends,那集 Ross 說了一句 “You really dodged a bullet there,” 當時我完全聽不懂,就去查書,才知道是「逃過一劫」的意思。從那之後,我開始有意識地記 idioms,還跟幾個朋友一起辦了個小小的「片語分享讀書會」,我們每週各自準備五個 idioms,輪流出題互考,還會比賽看誰造句造得最自然。現在我們聚餐聊天還會穿插一些 idioms 當笑點,像是吃太飽就說 “I’m stuffed like a turkey on Thanksgiving.” 聽起來就很道地又有趣。
第六本是《Practice Makes Perfect: English Conversation》。我當時買這本是因為要準備出國面試,想要強化自己的口說能力。這本書的好處是有各種生活場景,像是訂位、醫院、銀行、面試等等,而且每個對話後都有延伸的語句與替代說法。我會把每個情境都模擬一遍,有時候甚至站在鏡子前面練習表情與語調。
當初我也陪我姊練這本書。她要去澳洲當打工度假者,英文底子不好,常常說出奇怪的句子。我們每天晚餐後就一起練一課,有時她唸得太快,我就學她的語調裝模作樣,害她笑到打嗝。她說:「有你陪我練,我才沒放棄。」她到了澳洲之後打電話回來跟我說,她用書裡練的對話成功租到一間房,還交到兩個當地朋友,開心得不得了。
第七本是《The Elements of Style》。這本書雖然不完全是「教你學英文」的工具書,但卻是我在英文寫作上成長最多的一本書。它不像傳統寫作課教你長篇大論或各種作文格式,而是一步步教你怎麼讓句子變得簡潔、有力、有風格。我當初為了申請國外研究所,要寫 Statement of Purpose,怎麼寫都不滿意,寫出來的句子老是太長、太複雜,看起來像是用 Google 翻譯翻出來的。朋友推薦我這本書後,我開始反覆讀它的原則,像是「避免冗詞」、「使用主動語態」、「選擇具體而非抽象的字眼」等等。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學會了「寫作不是炫技,而是讓讀者一目了然地理解你要說的話」。
我在圖書館自修的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會看到一個男生也在角落寫東西。有一天我們搭上話,他說他在準備 GRE,我就推薦他這本書。他隔天帶了筆記本來,說看完後像是被開了眼界。我們從那天開始常常互相改對方的英文作文,有時會爭論一個字的使用是否準確,有時則一起因為一句寫得漂亮的句子開心好幾分鐘。後來我們兩個都申請上不同國家的研究所,雖然各奔東西,但他後來在 FB 上私訊我說:「那本書和你,是我英文進步最大的兩個關鍵。」
第八本要介紹的是《Vocabulary for IELTS》系列,尤其是劍橋出的那套。我曾經很排斥單字書,覺得背單字超級無聊又容易忘,但這本書的設計方式打破了我的偏見。它把單字分成各種主題,像是環保、健康、教育、犯罪、科技等,然後搭配聽力、閱讀和寫作練習,每個單元的字彙都有重複出現的機會,幫助你加深印象。
我在準備 IELTS 的時候,就是靠這本把我的學術單字量提升了一大截。有一次我和堂妹一起到圖書館讀書,她本來只是來陪我殺時間,但她一翻到這本書的「旅遊文化」單元,就忍不住說:「這些字我旅行時常遇到耶!」後來她乾脆借回家讀,還說這是她第一本可以讀超過三頁不放棄的英文書。
我們還玩了一個遊戲:每天各自挑五個新單字造句,再互相考對方的句子裡有沒有用錯。有一次她把 “heritage site” 用在「我家附近的夜市」裡,我笑到不行,但也因此我們都記住了那個單字。學英文不再是冷冰冰的自我挑戰,而是我們之間的默契和笑料來源。
第九本是《The Little Prince》英文版。也許你會想:「這是童書吧?怎麼會推薦給學英文的人?」但正是因為它的簡單句型與深刻寓意,使得它成為絕佳的英文閱讀起點。我在學英文的初中階段,曾經因為看不懂長篇小說而自信全失,直到某一天,我在書店偶然翻到這本書的英文版,一頁一頁竟然能看懂七八成,而且每一段都有哲理。我一邊看一邊做筆記,把喜歡的句子抄下來,像是 “What is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 這句話後來成了我 IG 的自我介紹。
那段時間,我阿公剛過世,我情緒低落,而這本書竟成了我的精神寄託。書裡那句「你永遠無法完全了解一朵玫瑰花,只要你用心去愛她,她就會變得獨一無二」讓我想起阿公在我小時候總是默默陪我寫作業,從來不說大道理,卻用行動表達他的愛。我後來也把這本書推薦給一位高中老師的女兒,她那時因為英文不好被同學嘲笑。我送她這本書當生日禮物,寫了一張卡片鼓勵她:「從這本開始,不用急,英文會慢慢變成你的朋友。」
第十本要推薦的是《Dear America: Letters Home from Vietnam》。這是我在大學英文課上老師介紹的書,一本收錄越戰時期美國士兵寄回家信件的書。這本書讓我第一次體會到「語言是一種情感的橋樑」。裡面有一封信我至今仍記得,一名士兵寫道:「I miss the sound of your voice more than I ever thought possible.」那句話讓我瞬間紅了眼眶,也讓我深刻感受到,英文不只是學科,不是考試工具,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方式。
我把這本書推薦給一位高中好友阿哲。他從小功課不好,國英數樣樣吊車尾,連補習班老師都說「這孩子沒救了」。但他從軍之後,開始有了不一樣的體悟。有次他說:「我想學英文,因為我不想當兵退伍後什麼都不會。」我把這本書借給他看,沒想到他一口氣看了三十多封信,甚至主動抄錄裡面他最有感的句子。後來他去職訓中心學電腦,還考到英文檢定初級證照。他說:「這本書讓我知道,即使我沒念書,但我也有權利用英文說出自己的故事。」
回顧這十本書,其實每一本背後都藏著一段我與英文之間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們讓我與家人、朋友有了新的連結。我媽因為英文,完成了歐洲旅行的夢想;我姊因為英文,在澳洲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我表弟因為英文,拓展了職涯;我自己,則因為英文,從一個怯生生的學生,變成能夠用英文與世界對話的大人。
學英文從來不是一條筆直的路,而是一場不斷迂迴、探索、跌倒再站起來的旅程。這些書不只是教材,更像是旅程中伸出援手的朋友。它們陪我走過挫敗、陪我笑出成就、陪我重新認識自己。每當我覺得英文學得好累、想放棄的時候,我就會翻開其中一本,提醒自己:「你不是一個人。」
最後,我想對現在正努力學英文的你說:不要因為一次考不好、一篇文章看不懂、一次對話說錯話就否定自己。語言的本質是溝通,不完美沒關係,有勇氣開口才是真正的開始。或許你現在只會說幾句簡單的 “How are you?”、“Thank you.”、“Nice to meet you.”,但只要你願意每天前進一小步,未來某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可以用英文說出心裡的故事,而那一天的你,一定會為現在的堅持感到驕傲。
希望這十本書,也能在你的學習旅程中,帶來光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