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愛學英文

99%的人都不知道的秘密英文神器:這本牛津圖解單字書太猛了

99%的人都不知道的秘密英文神器:這本牛津圖解單字書太猛了

有時候背單字真的超痛苦,但我找到了一個讓我記憶力直接翻倍的工具,真的要私心推薦給大家!


以前我學英文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單字表」。一行行的英文、中文,旁邊可能還會有音標,光是翻兩頁就開始打哈欠。那種硬背的方式,常常是今天背了五十個,明天剩下十個,後天又只記得三個,完全沒有效率。更慘的是,背的時候覺得自己很努力,但要用到的時候腦袋空白,詞就是冒不出來。

後來我朋友跟我說:「你怎麼不試試看《Oxford Picture Dictionary》?」我才知道原來已經有人偷偷靠這本書默默進步。


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圖像學習」。裡面收錄了四千多個常用單字和片語,每個詞都搭配插圖,而且不是隨便畫個小圖,而是整個情境呈現,像是你走進超市、醫院、教室,書上就像把那個場景拍下來,然後每個東西旁邊都標英文。你一邊看圖片、一邊讀單字,大腦自然就把詞和畫面連結起來。

我第一次翻的時候,剛好看到「廚房」那一頁。什麼 spatula、frying pan、sink、microwave…全都在那張圖裡。我以前死都背不起來的單字,結果看一張圖就瞬間吸收。後來在家真的用到鍋鏟時,我腦中馬上浮現那個單字,完全不需要想中文。這就是差別。


更酷的是,它不是單純的單字羅列,而是照「主題」來分。比方說:

  • 超市購物
  • 看醫生
  • 交通工具
  • 學校生活
  • 旅行

每個主題不只教你東西的名稱,還會有簡單對話。例如在醫院那一頁,會有「I don’t feel well.」或「Where does it hurt?」這種句子。你會發現,這不只是字典,根本就是一本生活英文的實戰手冊。

舉幾個我覺得特別實用的主題:

💡 旅行
旅行那一章超級有用,像是 check-in、boarding pass、customs、carry-on baggage,全都畫出來。以前我搭飛機時,光是搞懂「隨身行李」這種字就花很多時間,結果看過那一頁後,就算在機場聽到廣播,也能瞬間反應。

💡 餐廳
點餐場景也是我的愛。menu、appetizer、main course、bill、tip…這些字乍看簡單,但真的要開口時常常卡住。因為書裡有附對話,我後來跟朋友玩角色扮演,一個人當 waiter、一個人當 customer,照著上面的情境練,結果第一次去美國餐廳真的敢自己點餐,完全不緊張。

💡 醫院
醫院那章更是救命。有一次我朋友在國外扭傷腳,陪她去診所時,醫生問了一堆,我腦中馬上浮現那頁的單字,像 sprain(扭傷)、X-ray(X光)、bandage(繃帶)。雖然不是我在看診,但我幫忙翻譯,突然覺得自己好專業。

💡 學校
還有「學校生活」那一章,桌子、鉛筆、課本這些不用說,連 attendance(點名)、assignment(作業)、recess(下課時間)都有。以前看美劇聽到這些字,總覺得模糊不清,現在看到圖片對照,腦袋超快就連起來。

除了旅行、餐廳、醫院這些,我還要大推幾個我覺得超級實用的主題。

💡 在銀行辦事
我第一次去國外銀行開戶的時候,英文真的卡到爆。什麼 account、deposit、withdraw、interest rate…當下完全沒概念。後來翻到《Oxford Picture Dictionary》的「銀行」那一章,才驚覺裡面把整個櫃台畫得超清楚,連 ATM 的部分都有。像 teller(櫃員)、loan(貸款)、check(支票)、PIN(密碼),全部都有。下次再去辦事,我腦中已經有畫面,講英文的時候就比較不緊張。

💡 電腦與科技
這一章根本就是我的救星。因為很多科技英文平常看得到,可是真要用時會突然空白。像 keyboard、cursor、scroll、upload、download,還有更進階一點的 firewall、software、hardware。以前我在跟外國同事開會時,明明聽得懂,但就是講不出來。後來因為圖像連結,腦中畫面一出現,就馬上知道該怎麼說。尤其是現在大家都遠端開會,有些詞像 mute、unmute、share screen,完全日常到不行。

💡 工作場合
我很喜歡「工作場合」那個章節。因為它不只是桌椅文具,還有像 resume(履歷)、interview(面試)、deadline(截止日)、meeting agenda(會議議程)。我之前幫朋友模擬英文面試時,就直接拿這章的詞彙來練習,效果超好。更妙的是,後來真的去參加公司內部培訓時,老師用到的單字幾乎跟書上一模一樣,瞬間覺得自己練對方向。

💡 家庭生活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家裡的東西還需要學英文嗎?」但其實家庭主題也很重要。因為很多單字看似簡單,卻不常用英文表達。像 vacuum cleaner(吸塵器)、ironing board(燙衣板)、curtain(窗簾)、cushion(抱枕)。我以前看影集的時候常遇到這些字,但都聽不懂。現在看 Netflix 的時候,字幕出現這些詞,我腦中立刻有圖像,不會再霧煞煞。

💡 購物與衣服
我覺得這個章節特別貼近生活,因為去國外逛街時真的會用到。shirt、pants、dress 這些大家都會,可是像 zipper(拉鍊)、hanger(衣架)、fitting room(試衣間)常常被忽略。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我在 Zara 要問店員有沒有其他尺寸,以前我可能會傻笑用手比,結果那次我很自然就說 “Do you have this in medium size?” 那一瞬間覺得自己好像進化了。

💡 戶外與交通
這一章我用得也蠻多的,尤其是去旅行的時候。像 crosswalk(斑馬線)、traffic light(紅綠燈)、pedestrian(行人)、parking lot(停車場)。有一次我在美國租車,導航說 “Turn right after the traffic light.” 我腦中立刻浮現圖解那頁,反應完全沒有卡頓。

我覺得最棒的地方就是:這些主題都是「真的會用到」的。傳統單字書可能會給你一堆超難的 academic word(學術字),結果你背了卻用不到,久了就會失去動力。但《Oxford Picture Dictionary》反過來,是直接從生活出發,讓你學了馬上就能派上用場。

有時候我覺得這本書就像一個「英文遊樂場」。因為翻開的時候不是硬背,而是像在逛一個英文版的 IKEA 目錄。你在每一個場景裡走一圈,就會順便吸收單字。那種「不小心學會」的感覺,比起逼自己背,真的輕鬆很多。

再分享一個小插曲:有一次我在家用這本書看「廚房用品」那一頁,看到 toaster(烤麵包機)。隔天我剛好跟外國朋友聊天,他隨口問我早餐吃什麼,我本來只想說 bread,結果腦中閃過 toaster,立刻補了一句 “I had toast from the toaster.” 他還笑著說:「哇你很 detail!」那一刻我真的覺得有圖像詞典就是不一樣,因為它幫你把「生活細節」也學起來。

我常常跟人說,學英文最難的不是文法,而是詞彙量。因為文法你背公式就好,但詞彙是需要「生活化」的累積。《Oxford Picture Dictionary》就是一個幫你快速累積生活詞彙的捷徑。

如果你也是那種常常背到一半就想放棄的人,不妨試試看這本書。真的很像一個學英文的秘密寶藏,翻過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在生活中開始自然冒出英文詞,完全不像以前那樣需要翻譯。

我自己後來每天的習慣是:晚上睡前翻個兩三頁,不用逼自己背,只要先看圖片,把場景在腦中走過一遍。久了之後,腦子就會自然冒出英文。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去全聯買菜,看到「花椰菜」突然就蹦出 cauliflower,完全沒有想過中文翻譯,直接用英文反應,那一刻我超有成就感。


說真的,我覺得這本書超適合幾種人:
第一是剛開始自學英文的人,你可能還沒信心開口,這本就像一個保護傘,先讓你把日常詞彙搞定。
第二是已經在學,但覺得單字卡不下去的人,它會讓你重新燃起「啊原來背單字可以這麼直觀」的感覺。
第三是學生或考試族群,因為它的主題分法超生活化,很多考題裡的情境(旅行、醫療、教育)都會出現。

其實光是翻這本書就已經很有幫助了,但如果想要效果再加倍,我自己有幾個小技巧,分享給你們:


搭配口說練習
看單字的時候不要只用眼睛,嘴巴也要跟著動。比如說你翻到「餐廳」那一頁,就挑幾個單字自己造句,像是 “I’d like to order some soup.” 或 “Can I have the menu, please?”
我常常在房間裡自己演一齣戲,假裝我是顧客,然後又切換成服務生。雖然一開始覺得有點蠢,但久了真的會變成反射動作。


用來寫日記
這是我很喜歡的做法:每天挑一個主題,然後用那一章的單字寫一小段英文。比如今天用「交通」,我就會寫:
“Today I walked across the crosswalk and waited for the traffic light. Then I took the bus to the station.”
不用很長,幾句話就好。這樣單字不只是看過,而是有「被我用過」的痕跡。下次再遇到時就更自然。


找朋友一起玩角色扮演
如果你身邊有人也在學英文,可以一起用這本書玩「角色扮演」。比方說用「看醫生」那一章,一個人演病人,一個人演醫生。照著圖片的單字去發揮,常常會笑到不行,因為演著演著會冒出很多有趣的句子。但這種練習超有用,因為它模擬真實場景,比單純看書還更容易記住。


主題式挑戰
我有時候會幫自己設一個小挑戰,比如說「這週是餐廳週」,那我就把跟餐廳有關的單字、句子都拿出來練,還會刻意去餐廳時試著用英文跟朋友聊天。下次換「旅行週」或「銀行週」,每次專注一個主題,效果比零散看更強。


搭配影音學習
還有一個小撇步,就是看影集或 YouTube 的時候,刻意找跟書裡同主題的影片。像書上有「超市購物」那一章,我就會去看超市 haul 或 cooking vlog,結果影片裡常出現的單字,跟書上的剛好對上。那種「雙重驗證」的感覺,會讓記憶更深。


隨手貼標籤
這招超生活化。我有一陣子很瘋,就是拿便利貼寫英文,貼在家裡的東西上。比如冰箱就貼 refrigerator,遙控器貼 remote control,窗戶貼 window。每天看到就像強迫自己複習,久了根本不用想中文。那段時間我室友笑說我們家變成「牛津圖解詞典實體版」。


小組挑戰或打卡
我還試過跟朋友一起「打卡挑戰」。我們每個人每天要翻一頁,然後在群組裡用其中三個單字造句,不能重複。這樣就變成一種互相監督的學習方式,也多了趣味性。看到別人的句子還會學到自己沒想到的用法。


學英文其實就跟健身一樣,重點不是一次衝刺,而是每天一點一點的累積。《Oxford Picture Dictionary》這本書很適合當「啞鈴」,放在手邊,想翻就翻,想練就練。久了之後,你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肌肉(單字量)就長出來了。


我現在最大的心得就是:不要再把背單字想成「痛苦的工作」。如果你找到對的方法,它其實可以很有趣,甚至有點像玩遊戲。像我現在翻這本書的時候,不會有壓力,反而會期待「今天會遇到什麼新場景」。這種心態轉換,才是讓我真的能持續下去的關鍵。

有些人會想說:「我直接去 Google PDF 就好啦,幹嘛買?」我自己一開始也是這樣想,結果下載到一個畫質糊到不行的版本,看得超累,最後還是乖乖入手實體書。翻起來舒服很多,插圖顏色也比較清晰,最重要的是能隨時拿著翻,不會被手機通知打斷。說實話,實體書放在桌上就會提醒自己「今天是不是該看個幾頁了?」反而養成了習慣。


用到現在,我覺得最大的改變是:我開始「用英文思考」。以前看到桌上的杯子,我腦袋會跑「這是杯子 → cup」。但現在是一眼就直接想到 cup,不需要中文翻譯當中介。這個轉換速度提升之後,你講英文會更自然,因為腦中不再塞滿一堆「翻譯步驟」。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Oxford Picture Dictionary」,Google也能找到很多相關資源。不管是想先偷看 PDF,還是直接買書,反正先試試看,說不定跟我一樣會有「怎麼現在才知道這個寶藏」的驚喜感。

整理了我建議的牛津圖解詞典學習挑戰清單
(來吧~看你能完成幾項!)

☑ 每天翻一頁,挑三個單字造句
☑ 找一個主題(餐廳、醫院、旅行…)自言自語演一場小短劇
☑ 把今天學到的單字寫進英文日記(不用多,三行就好)
☑ 跟朋友玩角色扮演:一人演客人、一人演店員
☑ 這週鎖定一個主題,生活中遇到時就刻意用英文想或說
☑ 看一部同主題的影集或 YouTube,找出跟書裡一樣的單字
☑ 拿便利貼在家裡貼英文標籤,打造「迷你圖解詞典版的家」
☑ 跟朋友組讀書會,每天在群組打卡三句話,不能偷懶
☑ 去超市或餐廳時偷偷挑戰自己用英文描述身邊看到的東西
☑ 學到的新單字立刻拿去跟人聊天,不管文法對不對先說再說

我常常跟朋友說,如果你英文單字卡住,或者覺得背單字痛苦到想放棄,可以試試看這本圖解詞典。它真的不像傳統的字典那麼無聊,而是有點像「英文版的生活圖鑑」,邊看邊學、邊玩邊記。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最後更新時間 2025-08-20 要更新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