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開始學英文的時候,我一直以為只要把單字背熟、文法學會、句子組好,就沒問題了。尤其是考試一再強調拼字和語法,大家也就把重點都放在那裡。結果第一次出國旅行,才發現原來最大的障礙根本不是詞彙量,也不是文法,而是我講出來的英文,別人聽不懂。那一刻真的很挫折,甚至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會講英文。
我永遠記得第一次在美國點餐的經驗。那時我鼓起勇氣走進一家餐廳,用我自認超正確的英文說:”Can I have a hamburger and a coke, please?” 本來以為會順利完成,結果店員皺著眉說:「Sorry, can you say that again?」我頓時慌了,再說一次,他還是沒聽懂,最後我只好指著菜單。點餐完我坐下,開始反省到底哪裡出錯。事後回想,問題根本不在句子結構,而是我把 “coke” 唸得像 “cook”,把 “hamburger” 唸得像 “hen-burger”。這種小小的差異,母語者聽來就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
從那次之後,我才開始重視發音。也開始發現,有些發音錯誤根本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因為那些字的拼法太迷惑人了。有些字看起來平平無奇,卻是陷阱中的陷阱。像是我表妹念高中時,在口說比賽前跟我練習,說到一個字 “women”,她一直唸成「woo-men」,我當下笑出來,因為我以前也這樣唸過很久。後來我糾正她:「是 ‘wɪmɪn’,不是 ‘woo-men’,發音根本跟拼字完全無關。」她聽了也嚇一跳,覺得英文根本是一個陰謀。
這些陷阱之所以難,是因為我們太相信自己的直覺,尤其是用中文的邏輯去推測英文的讀音。像我弟有一次跟我說他學到一個新字 “chaos”,他唸成「查歐斯」,一副自信滿滿的樣子,我當場大笑:「那個字唸 ‘KAY-oss’ 啦!」他一臉不敢相信,查了字典才發現自己錯很大。
但我覺得最關鍵的,其實不是單純的錯誤,而是我們從來沒有人教我們怎麼聽、怎麼模仿、怎麼發現自己的發音跟母語者差在哪裡。我以前學習英文就是死背單字,每天拿著單字卡狂背,覺得唸起來順就行了。結果出社會後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我發現自己講的每一句話都得重複好幾次對方才懂,我才發現,原來我的發音早就走鐘了,只是從來沒人指出來。
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經驗,是某次和一位英國來的主管開會。我用英文簡報,提到一項重要的統計資料,說的是 “statistics”,但我一直唸成「斯特提斯提克斯」,那位主管眉頭微皺,禮貌性地說:「Do you mean statistics?」那個當下我真的無地自容。我明明認真準備了好幾天,結果敗在一個單字的發音上。後來我回去聽 BBC 的錄音,發現他們唸的是「stə-TIS-tiks」,而我唸的版本根本像是在唱饒舌。
有些字真的很會騙人,例如 “debt”。我以前老是唸成「de-bit」,然後在商業簡報中講了一大堆 financial debt,結果對方全程皺眉,還以為我在說 “debit card”。直到後來有人提醒我那個 “b” 是不發音的,我才恍然大悟。
還有 “Wednesday”,我相信很多人一開始都會唸成「Wed-nes-day」,我當年也不例外。直到有一天我阿姨出國回來說,她在國外問人哪天有活動,唸錯這個字,對方完全不知道她在說什麼。她一臉懊悔跟我說:「原來是唸 ‘WENZ-day’ 啊,害我講半天都沒人懂。」
其實學英文的過程中,我常常覺得我們太重視學術化的東西,卻忽略了溝通的本質。我曾經有一位學妹,英文考試永遠拿高分,可是她在跟外國人對話時卻總是躲得遠遠的。有一次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我怕我講的他們聽不懂,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發音對不對。」那一刻我真的很有感觸,因為我自己也曾經這樣。背了一堆單字卻不敢開口,因為心裡知道講出來也許沒人聽得懂。
後來我改變了一個習慣,那就是學每個新單字時,一定不只看它怎麼拼,還一定聽它怎麼唸。我會用 YouGlish 找那個字的例句,聽母語者怎麼唸,再模仿他們的語調和節奏。有時候聽不懂我就重播好幾次,甚至自己錄音對比。有一次我練 “entrepreneur”,那個音真的超難,舌頭都要打結,我錄了十幾次才勉強過關。但後來在一次外語演講中,順利講出這個字,而且全場反應很好,讓我超有成就感。
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經驗,是我媽媽學英文的故事。她退休後報名了社區英文課,有一次我們在練習唸城市名稱,她唸到 “Chicago”,很自然地唸成「奇卡哥」。我笑著糾正她:「是 shee-KA-go,不是奇卡哥啦!」她也笑說:「怎麼會這樣寫一個唸一個,英文好奇怪。」但她後來很認真去聽錄音,練了好幾次,甚至用手機把自己的聲音錄下來反覆聽。她跟我說:「我不是要當英文高手,但我想至少讓人家聽得懂我在說什麼。」我聽了真的很感動,因為那是一種願意面對自己的謙遜。
我後來也發現,有些發音陷阱來自我們的語言習慣。像中文的聲調很明確,每個字都有固定的音調。但英文是有重音、有連音、有吞音,有時候一個音節重了一點、輕了一點,整個意思就不一樣。例如 “record” 當名詞時重音在前,是「RE-cord」,但當動詞時重音在後,是「re-CORD」。我朋友在報告中說他要 “record the record”,結果唸成兩個一樣的音,教授聽完問他:「你是要記錄還是要播音樂?」當場全班大笑。
這些經驗雖然當時很糗,但現在回想起來,都是很寶貴的學習過程。我也常跟學生說,不要怕出錯,怕的是你錯了卻沒人告訴你。發音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一個需要不斷調整、反覆練習的過程。
我曾經為了把自己的發音練好,找了語音課、參加口說俱樂部,甚至一對一請外師指導。有一位美國老師告訴我一個方法,就是每天選三個你常說的單字,去聽 native speakers 怎麼講,然後大聲唸出來十次。他說:「你每天唸、每天聽,某一天你自然會開口說出來的那一刻,你就成功了。」
我也用這個方法教我小姪女唸 “vegetable”。她一開始唸成「ve-ge-ta-ble」,跟我當年一樣。我告訴她:「這個字其實唸成 ‘VEJ-ta-bul’,聽起來是不是很不一樣?」她一臉狐疑,但還是乖乖跟我唸。後來她到學校被外師誇說唸得很好,她超開心,一直跟我說:「姑姑,我現在最會唸 vegetable 了!」那一瞬間我覺得,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只要願意改變,就一定能突破。
回頭看這一路走來的發音雷區,我其實很感謝那些曾經讓我糗大了的單字。因為正是這些挫折,讓我更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更懂得去傾聽、去模仿、去學習。語言學習從來不是一場完美的表演,而是一場充滿跌倒與重新站起的旅程。
所以如果你正在學英文,千萬不要怕發音錯。你錯一次,就會記一輩子。你糗過,就會更堅定地去改正。而每一次你講得更準、被聽懂、被肯定,就是你邁向流利英語的腳印。
有些發音錯誤,也許我們一輩子都會不小心再犯,但那也無妨,因為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我們願意不斷修正、願意讓自己被聽見、願意繼續說下去。
因為只有當我們說出口,錯了才有機會被發現;而被發現了,才有機會被改正;而改正之後,那些曾經讓我們跌倒的字,終將成為我們口中最自信、最自然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