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明明單字背了、文法也學了不少,可是一開口,腦中還是先冒出中文,再急急忙忙地翻譯成英文,最後講出來的句子不是卡卡的、語法怪怪的,就是被對方聽得一頭霧水。這就是「翻譯式思考」的副作用。
我以前也是這樣。讀書時英文成績不錯,但那都是筆試,真到實際開口講英文的時候,整個人就像停電的電腦,腦子裡先出現中文:「我今天很累」,接著翻譯一下,「I… today… very tired?」然後才想起「I’m very tired today」,但這時候對話早就過了好幾秒,對方還以為我斷線了。
後來我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學再多單字也只是徒勞。真正的關鍵是:如何讓英文變成腦中的第一語言,也就是「用英文去思考」,而不是「先想中文再翻譯」。
那要怎麼做到呢?我試過不少方法,以下是我親身經歷過、對我幫助很大的幾個實用策略,也順便分享我中間的挫折與小收穫。
一開始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英文變成生活的一部分」。這聽起來老掉牙,但真的超重要。比如我以前滑手機都用中文介面,後來我強迫自己把手機語言切成英文。一開始超不習慣,找個設定找半天,但久了之後,那些英文詞彙就不知不覺變熟了,像是“Settings”、 “Battery”、“Do Not Disturb”,變得自然不過。
我還記得有一次手機突然跳出一個更新提示寫著:“Bug fixes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我那時候還問自己:“bug 是什麼蟲?怎麼會修蟲?”結果一查才知道那是指程式錯誤。這種時候學到的單字,真的超級牢靠,不容易忘。
後來我進階一點,開始把社群媒體也改成英文模式,追蹤一些我喜歡的英文創作者。滑 IG、看 YouTube、刷 TikTok 的時候,常常看到一些用語我聽不懂,但那種「想知道他到底在說什麼」的好奇心,會逼我去查,查過一次就記住了。有次看到一句“spill the tea”,我還以為是有人不小心打翻了飲料,結果查一查才發現是“講八卦”的意思。
除了讓自己泡在英文環境,我還開始一個有點瘋狂但超有效的練習:用英文自言自語。沒錯,就是自己跟自己講話,講英文的那種。有時候在房間,有時候在走路的時候(當然要裝作在講電話,不然路人會以為我有事)。
比如早上起床,我會對自己說:“Okay, I need to brush my teeth, then make some coffee. Maybe I’ll have eggs for breakfast.” 聽起來好像很蠢,但其實超有幫助。因為你會開始逼自己用英文去組織生活裡的小事,讓大腦慢慢適應英文邏輯。
我還記得剛開始講的時候,句子超破,每三句就卡住一次,會卡在很簡單的地方,例如「我要開冷氣」,我一時之間居然想不起來“air conditioner”。但那種卡住的感覺,反而是提醒你「喔,這個單字你還不夠熟」,就會特別想記住它。
接著,我試著寫日記也用英文。不用寫很難的句子,就是簡單記錄每天發生什麼事情。像是:
Today 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It was very crowded. I bought some bananas and ice cream. The weather was super hot.
很簡單吧?但這樣寫久了,有兩個效果。第一,文法會變得比較順,因為你每天都在練;第二,你會開始發現,自己講話的時候也會自然冒出這些句型。
我那時候還會特別把日記裡常寫錯的句子抄下來,像有一次我老是把「我遲到了」寫成 “I was late to school” 和 “I late to school” 搞混。後來查過之後才記住,“I was late” 是正確的,因為 “late” 是形容詞,需要 “be 動詞”。這種錯誤改一次就不會忘。
另外,有一件事我覺得超關鍵:不要害怕犯錯。很多人不敢講英文,就是怕講錯被笑,但我告訴你,真的沒人那麼在意。大多數講英文的人其實都很包容,只要你講得出意思,他們都聽得懂。
我曾經在一個語言交換活動上跟一個美國人聊天,我想說“我現在在找工作”,結果一時之間講成“I’m looking for a jobbing.” 對方愣了一下,然後笑笑地說:“You mean ‘job’ right?” 我也笑了,然後心裡想:“喔,原來 ‘jobbing’ 不是這樣用的。” 那次之後,我就不會再搞錯這個字了。
這讓我發現,其實講錯比沒講更有價值,因為你會記得那個錯誤,而且記得特別清楚。
還有一個我超推薦的做法,就是「看英文影集時不開中文字幕」。這個方法很多人聽過,但大多數人做不到,因為一開始真的很痛苦,會覺得一句都聽不懂。但我跟你說,就算聽不懂也要撐過去。
我一開始看《Friends》的時候,完全不知道他們在笑什麼,每一集都像是在聽火星文。但我逼自己重複看同一集三次。第一次開中文字幕,第二次開英文字幕,第三次什麼字幕都關掉。久了之後,有些句子你會記得,比如:“How you doin’?”、“Oh. My. God.” 這些台詞後來變得超自然,根本不需要翻譯。
而且你會開始感覺到英文的節奏、語調、語氣,這種語感是從書本上學不到的。
其實練到某一個程度後,你會發現一件超酷的事:你真的可以不透過中文去想英文。有一次我在超商看到一個超大的飲料罐,我腦中第一個閃過的念頭竟然是:“That’s huge!” 而不是「哇,超大罐的」。
那一瞬間我自己都嚇到,原來我真的開始用英文思考了。那種感覺,像是某個腦中開關被打開了,原本需要翻譯的過程,突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直接的反應。
這不代表我英文變母語了,而是說,我開始學會在需要的時候讓英文直接運作,而不是透過中文「中轉」。
當然,這個過程絕對不是一蹴可幾。有時候你會退步,有時候會卡關,有時候會懷疑自己到底學這個幹嘛。但只要你每天都願意花一點點時間,比如滑手機時多看一個英文短片,洗澡時跟自己講幾句英文,每天寫兩三句簡單英文日記,這些點點滴滴,真的會累積成大大的進步。
而且最棒的是,當你慢慢養成用英文思考的習慣後,講英文變得不再是壓力,而是一種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你會開始享受這種「直接表達自己、不用轉來轉去」的自由。
如果你也曾經在英文學習的路上感到卡卡的,不妨試試我這些方法。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也不要一開始就要求完美。語言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考的。你願意多接觸、多犯錯、多講幾句,它就會一點一滴地,變成你的一部分。
哪怕你每天只進步一點點,累積久了,也會發現:你已經不知不覺地,開始用英文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