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一次踏上學英文這條路的時候,其實心裡充滿了矛盾。一方面知道英文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口說,能說得流利、自然,才是真正打通語言關卡的關鍵;但另一方面,每次一想到要「開口講英文」,我的腦袋就先打結了,心跳加速、手心冒汗,還沒開口就先把自己打敗了。
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明明背了好多單字、文法也讀得滾瓜爛熟,但一到真正需要開口講的時候,腦袋卻突然空白,卡住半天只擠出幾個單字,還結結巴巴地講得自己都聽不下去。久而久之,就乾脆不講了。反正不講就不會錯,也不會丟臉。可是心裡又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我超懂這種心情,因為我以前就是這樣的人。
我記得有一次在餐廳遇到一位外國人問路,我當下腦袋裡浮現了一堆句子,卻一個字也說不出口,只能尷尬地笑笑比手畫腳。那個晚上回家後,我對著鏡子練了一個小時,重複著那句「你要去哪裡?我可以幫你」的英文版本,搞得像是在排練一齣戲。然後我心裡想,如果我能早一點克服那種開口講英文的恐懼,或許就能更自在地和世界對話了。
這樣的恐懼,說穿了其實是一種「怕犯錯」的心理。怕發音不標準被笑,怕文法用錯被糾正,怕人家聽不懂乾脆不聽,怕整個對話變得很尷尬。這種「怕出糗」的感覺,讓我們寧願選擇沉默,寧願錯過與人交流的機會。
可是後來我發現,其實「錯」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嚴重。
我有一個朋友在國外住了幾年,他跟我說:「你去看那些外國人學中文,錯得亂七八糟還是講啊,誰會笑他們?反而覺得他們很勇敢,對不對?那為什麼我們講英文就這麼怕?」那一刻我真的醒了。沒錯,語言本來就是用來溝通的工具,不是用來比賽誰文法完美、誰口音純正的。如果我們一直不講,就永遠無法進步。
所以我開始改變自己的心態。
我不再追求「完美的英文」,而是「敢開口說的英文」。我開始跟自己講話,用英文描述我正在做的事情,比如:「I’m brushing my teeth now」或者「I’m walking to the MRT station」。聽起來很傻對吧?但就是從這些最簡單的句子開始,我慢慢養成了習慣。
接著我還加入了一些線上口說練習的社群,有的只是單純語言交換,也有的是專門針對口語訓練的平台。說真的,一開始我還是超緊張,每次輪到我開口的時候,我都希望時間可以暫停個幾分鐘,好讓我重組腦袋裡那堆亂成一團的英文句子。但後來我發現,別人根本沒空管你講得完不完美,他們更專注在「你懂我嗎?我懂你嗎?」這才是語言的意義。
我還記得第一次在那種語言交換的聚會上跟一個法國女孩聊旅行的話題,我一緊張就把「I went to Thailand last year」講成「I go Thailand last year」,結果她只是笑著說:「Oh! I love Thailand too!」根本沒人在意我時態錯了,她聽懂就好了。我反而因為這樣一次次小錯累積的信心,講得越來越順,心裡那道牆也慢慢崩塌了。
還有一次我在咖啡廳聽到隔壁桌有兩個外國人聊到台灣的交通,我鼓起勇氣轉過去說:「Excuse me, I heard you talk about Taipei MRT. I can help if you need suggestions.」結果我們就聊開了,他們問我哪裡有好吃的滷肉飯,我甚至還推薦了我家巷口那家超隱藏版的小吃店。當我用英文介紹台灣的時候,我突然覺得自己好像變成了一個文化大使,那種自信,是從來沒有上過任何一堂英語課能給我的。
其實要克服開口講英文的恐懼,真的沒有什麼魔法公式。它更像是健身,要靠每天一點一滴的練習和累積。
有些人會說:「可是我身邊根本沒有人可以跟我練習啊。」但現在的資源真的多到你無法想像。像是YouTube上有一堆教口語的頻道、Podcast節目也可以讓你聽習慣不同的口音,甚至TikTok上都有很多人在分享怎麼自然開口講英文。我每天通勤的時候都會聽一段英文Podcast,不用很長,有時候就幾分鐘,重點是讓自己耳朵習慣英文在生活中出現。當你對英文的聲音變得熟悉,講出口的時候也會更自然。
還有一個我自己很受用的方法就是「模仿練習」。
我會選一段我喜歡的美劇台詞,或是電影對話,反覆聽、然後模仿那個角色的語調、節奏、語氣,甚至連表情都一起模仿。這個方法一開始很中二,但非常有效。因為語言不是只有單字和文法,它還有情緒和節奏,模仿可以幫助我們抓到那種「講得自然」的感覺。有一次我練《Friends》裡Rachel講的一段話,練到我朋友都說:「你這口氣也太像她了吧!」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講英文也可以像演戲一樣好玩。
還有一點超重要:別怕冷場。
很多人會害怕對話中間卡住,不知道講什麼,結果越怕越不敢講。其實冷場並不可怕,有時候一句「Let me think…」或是「How to say that…」就可以幫你爭取時間整理思緒,這也是外國人常用的技巧,不是我們才會卡住。學會善用這些過渡語句,可以讓你在對話中更從容,不用每一句都像子彈一樣立刻打出去。
我也學會了不要過度糾結自己的口音。
以前我總覺得自己講英文一定要像美國人或英國人那樣標準,後來我發現這完全不需要。全世界的人都在講英文,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口音,重點是你說的話能不能被聽懂,而不是你像不像電影裡的角色。當我放下這個包袱後,反而講得更自在、更有自信。
還有個小心得是:給自己設定小目標,但不要太嚴苛。
比如今天只練五句旅遊常用句,或者只要敢跟陌生人開口問一句話就好。像我第一次出國自由行時,在機場鼓起勇氣問櫃檯:「Where is the boarding gate for this flight?」問完那一刻我都快要跳起來了,內心超級有成就感。這些小成功會像一顆顆小石頭,慢慢在心裡堆出一座自信的橋,讓你一次比一次講得更穩、更流利。
講到這裡,也許你還在想:「我真的可以做到嗎?」
我的答案是:當然可以。你不是要去當英文主播,你只需要用英文去表達你自己。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你在往更開放、更勇敢的自己前進。英文不會因為你怕就自動變好,但會因為你一次次願意「開口講」,而慢慢變成你的一部分。
講英文不是要講得完美,而是要講得真誠、勇敢,還有樂在其中。你會發現,當你放下恐懼、打開嘴巴的那一刻,其實你已經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只要讓練習變成習慣,讓錯誤成為朋友,慢慢你就會看見自己脫胎換骨的那一天。
你準備好了嗎?下次,不妨就從一句「Hello」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