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我也卡超久。很多人跟我說:「你要多聽!」但問題是,到底怎樣聽才會真的進步?每天聽個五分鐘英文歌,或者一邊做事一邊放BBC,真的有用嗎?
我自己試過超多方法,失敗的也不少。但後來我真的在一個月內感覺到自己的英文聽力整個大躍進,那種原本只能靠字幕,突然能聽懂一半內容的驚喜,真的是太爽了。
這篇就來分享我自己怎麼在短時間內密集訓練英文聽力,沒有昂貴的補習班,沒有高深的技巧,靠的是方法+一點點堅持,還有一點點不要臉的「厚臉皮精神」。
一開始我做錯的事
以前我以為聽英文就像聽音樂,只要一直聽耳朵就會習慣。但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像我以前都一邊滑手機一邊放CNN,覺得自己有在「練英文」。結果一個月過去,我還是聽不懂主持人在講什麼,只會認得幾個單字。這種「背景音」式的聽力訓練,根本沒用,至少對我來說是零效果。
後來我才知道,初期的聽力訓練根本不能被動。你要「很主動」地聽,要像偵探一樣去抓單字、拆句子、找語氣,不然根本學不到東西。
我開始做的第一件事:選對素材
不是每種英文都適合一開始練。新聞太快、電影太口語,根本還沒聽到重點就被打敗了。我後來挑的是 YouTube 上的生活類頻道,講話自然但不會太快,也有很多實際生活用語,像是美妝博主、Vlog、旅遊分享那類的。這些人講話通常比較清楚、有節奏,而且他們常常會重複關鍵詞,非常適合練耳朵。
其中一個我超推的頻道是「English with Lucy」,她講話慢、咬字清楚,而且內容是關於學英文的,超有幫助。另外像「Emma from mmmEnglish」也很棒,她的影片教你怎麼聽懂連音、語調,真的超實用。
接下來我做的:精聽訓練
精聽這招真的一開始超累,但進步超快。我的做法是這樣的:
剛開始會超挫折,一段話我可能要聽五六遍才聽得出來,但當我發現「喔原來這句話是 this is it! 而不是 desert」,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而且你會開始注意到一些原本根本沒在意的東西,比如語調、連音、吞音,這些細節一旦熟了,之後聽別的影片會變超輕鬆。
我每天花多少時間
一開始我每天大概花 30 分鐘到 1 小時。不是說越久越好,而是要「夠專心」。就像健身一樣,重點不是花三小時待在健身房,而是那一小時內你有沒有真的出力。
我自己的節奏是早上花 15 分鐘聽一段新的影片,晚上再重複那段內容,做聽寫跟對照。週末的時候我會挑一整集 Podcast 或短劇來當作「期末考」,測試自己能聽懂多少。
增加聽力的關鍵:重複+輸出
重複是關鍵,我可能一段影片會聽五次以上,第一遍聽不懂,第二遍開始有些片段熟了,第三遍就能幾乎跟著一起唸出來。這就是進步的開始。
然後就是「輸出」。很多人聽力卡住,是因為不敢開口。我的解法是模仿說話,真的!我不是開玩笑,每次聽完一段影片,我會選其中一句話,然後照著念十次,念到我自己也相信我是native speaker為止(笑)。
這樣做的好處是:你講過的東西,下次聽到時會秒懂。你講不出口的句子,耳朵也會比較難吸收。
如果真的很懶:用App偷懶式練法
有時候真的很忙,我就會用一個懶人方式練耳朵。下載一兩個英文Podcast(像是 The Daily、BBC Learning English),然後出門走路、搭車的時候聽。重點是,不要亂聽,要「選定一集聽好幾次」,不要一次換一集。熟悉感很重要,聽得懂的時候會變成小小的自信累積。
我還會用VoiceTube看短影片,他們有字幕、單字解釋、速度調整,超方便。當我真的懶到不想動腦,就會用它來做個「半被動式」練習,至少比完全放空好多了。
一個月後的改變
老實說,三天內看不出什麼改變,七天會開始覺得「咦,這句話我上禮拜還聽不懂,現在會了耶」,到了兩週會有一點明顯成就感,但真正讓我有「我聽力真的變好了」的感覺,是差不多一個月後。
那時候我再去聽Netflix的英文劇,不用開字幕就能懂個大概,而且我開始發現自己能「預測」接下來要講什麼,這代表我已經抓到語感了。
一些小建議,如果你也想試
英文聽力不是天賦問題,而是習慣+訓練。這不是雞湯,是我親身的體驗。你願意每天挪出一點時間,願意接受一開始很挫折的階段,那一個月後的你,會真的有感覺。
我自己就這樣走過來,也還在持續進步中。希望這些分享能讓你少走一點彎路,也更有勇氣開始。
如果你有什麼私藏的英文聽力素材或練習方式,歡迎留言告訴我,我超愛發現新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