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讓人懷疑人生的追劇經歷
有些劇你看了會想立刻推薦給全世界,有些劇……你只想假裝自己沒看過,甚至希望能把那幾小時的人生時間領回來。這篇文章,就是我誠實面對內心後列出來的「不推薦名單」,是我個人觀劇史上一段段血淚與翻白眼的集合,也包含朋友間的「踩雷互助會」經典回憶。不是為了批評,而是為了提醒自己:人生不應再浪費在這些劇上了。
這部劇一開始還滿吸引人的,設定是懸疑校園劇,劇情圍繞青少年與謀殺案,整體氣氛有點像美版的《死亡筆記本》,但後來整個風格失控,變成結合歌舞、宗教、科幻、甚至時間旅行的怪劇。
我記得某天我妹傳訊息問我:「欸你還在追《Riverdale》嗎?」我很認真回答她:「我在追自己為什麼還沒棄劇的決心。」我們全家有段時間每週固定追這劇,結果後來是因為奶奶受不了某集男主又莫名其妙唱起歌,我爸才終於說:「拜託,我寧願看你阿嬤追八點檔也不想再聽這些學生唱歌。」
朋友小茹曾經說她覺得《Riverdale》就像是「每季換一個學生腦袋裡的夢境」,完全沒有劇情延續性,哪怕你是從第一季追到最後,也無法解釋為什麼他們明明在高三,卻能經歷完一場世界末日再回到原地考大學。
第一季的確震撼人心,議題也很沉重,但到了第二季之後,整部劇開始變質,甚至有點在過度渲染暴力與自殺行為的感覺。某集的畫面太過真實,讓我朋友一整晚睡不著,甚至開始焦慮。
當年我大學室友在某週末刷完整季,隔天來宿舍神情超凝重,說:「我覺得他們這樣拍有點不負責任。」我本來還半信半疑,但我看了之後真的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很像是被強迫帶入某種極端情緒。
我小姑的女兒因為這部劇開始對「遺書」這件事變得非常著迷,一度還模仿劇中主角寫了幾張紙條,雖然最後沒有出大事,但那次真的讓我們全家都嚇壞。
我不能說它完全不好看,但我真的不會推薦給朋友。主角艾蜜莉在劇裡是個「社群行銷天才」,但她在巴黎的表現完全不像一個職場專業人士。她對文化的不敏感與自以為是讓我有點看不下去。
某次我跟高中閨蜜出國旅行,晚上在飯店打開Netflix看到《Emily in Paris》,她說「好啦,我聽說滿浪漫的」,我們結果看了兩集,決定關掉電視出去吃泡麵。
她看完還說:「她根本是靠外貌混吃混喝的外派員工吧?我這種每天打報表到凌晨的人看她真的會升天。」
這部劇是The Weeknd和HBO聯手推出的,但坦白說,內容真的是一言難盡。它想要營造一種性感、黑暗、墮落的氛圍,但結果就是一堆尷尬的對白跟過度裸露的場面,還有一個你完全搞不清楚他在幹嘛的男主角。
我妹說她看完覺得像是「把一支沒剪好的MV拉長成5集」,每集都像是在折磨自己。甚至我堂哥看完之後說:「這劇應該改名叫《The Awkward》。」
對於我們這種曾經熱愛原版Gossip Girl的人來說,這部重啟版真的是一種背叛。角色魅力不夠、劇情沒張力,甚至連「八卦女王」本體都變成某種模糊的存在,失去了那種詭異又迷人的味道。
我大學時期追原版的時候還會跟社團朋友討論誰最帥、誰最渣、誰配誰,但這新版出來之後,我們一群人看完第一集,集體決定不再提起。
這部劇的笑點很奇怪,而且對外貌焦慮的處理讓我非常不舒服。女主角變瘦後報復以前欺負她的人,整個劇的主旨就是「你變美了就能擁有一切」,這訊息真的很有問題。
我有個朋友當年減肥瘦了十幾公斤,看了這劇之後開始有點過度追求「瘦就是王道」的想法,最後還有輕微厭食症狀。她現在回頭看這劇,直接說:「拜託,這就是一場災難。」
(接續上則訊息,完整繼續)
我對這部劇的評價就一句話:「Netflix製作失控的代表作之一。」它想模仿《迷失》(Lost)的神秘氛圍,但劇情完全經不起推敲,角色行為邏輯奇怪,演技也很平板。
當初我和表姐在中秋烤肉夜一起追這部劇,原本以為會看得很緊張刺激,結果吃完兩隻雞腿後,我姐突然說:「這部劇應該叫《IQ-Land》,主角每個決定都在挑戰我們的智商。」
我笑到把飲料噴出來,之後我們轉去看《料理鼠王》,還比較有哲理。
由《The Office》團隊打造,加上Steve Carell主演,大家期待超高,但結果真的令人失望。它沒有搞笑到位,也沒諷刺到心坎裡,很多笑點都很乾。
朋友阿國原本是Steve Carell的粉絲,超期待這部劇,結果看完第一季後,他說:「我寧願重看一百次Michael Scott丟聚會炸彈那集,也不想再看這部劇第二季。」
這是一部試圖接續《The Vampire Diaries》成功的青春奇幻劇,但完全沒成功。角色平面、劇情無聊,而且感情線硬塞到讓人想按快轉。
當年我還在大學讀書,宿舍三人一起看這部劇,本來想說會有類似《暮光之城》的氛圍,結果看到一半有人直接說:「我們還是去打電動吧,這劇太催眠了。」
這劇唯一的貢獻大概就是讓我意識到,有些魔法劇還不如自己去翻塔羅牌來得有趣。
這劇是Netflix早期的原創作品之一,風格超詭異。想走哥德風,但演得像低配版吸血鬼驚悚片。劇情節奏很慢,畫面有點太想硬凹藝術感。
我記得看第二集時我媽剛好從客廳經過,問我:「你是不是誤按到什麼恐怖片?」我回答:「我也不知道,這劇好像不太確定自己是什麼片。」
我媽:「你還在看?」我:「已經不確定是我控制劇情,還是劇情控制我了。」
劇情很妙,動物突然集體暴走攻擊人類,聽起來很酷,但拍出來卻很搞笑。特效假到不行,主角團永遠不死,彷彿有隱形防護罩。
這部劇是我某次失戀後的深夜療傷劇(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選它),本來想看個輕鬆的,結果看到一隻電腦合成獅子飛撲人類那幕,我直接笑出來:「這劇比我前男友的藉口還假。」
根據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概念其實很棒,一個小鎮突然被神秘穹頂罩住,與世隔絕。但劇情後來越走越偏,角色邏輯大崩壞。
我有個朋友超愛科幻劇,他一直推薦我看這部,說「你一定會喜歡!」結果我看到第三季大爆走,打電話給他說:「你是不是其實討厭我?」
他回:「不好意思,我只記得第一季,後面是我哥偷登入我帳號看的。」
又是一部改編自史蒂芬金小說的失敗例子。電影版超經典,但劇集版一整個走歪。恐懼感沒營造好,角色都像在跑龍套,最後結局也草率。
我姐曾經約我週末看這部劇,邊看邊抱怨:「怎麼每個人遇到危機都要先講一段回憶錄?」到最後我們決定一起回頭看原版電影洗眼睛。
這劇是一種搞笑版的末日青春劇,設定很特別,但笑點很青少年向,而且節奏超混亂。
我堂妹在高中看得津津有味,跟我說:「你一定要看這部超鬧劇!」我真的乖乖打開來看,結果看到主角邊逃命邊尬rap,我真的差點按下離家出走鍵。
漫威與Netflix合作的系列作品中,這部可以說是最失敗的一個。主角演技有點尷尬,打鬥場面不夠精彩,而且主角人設太難令人共鳴。
我跟高中社團同學曾經一起追這整個Netflix漫威宇宙,當追到《Iron Fist》時,氣氛變超沉重。有人說:「我們是為了連動才撐下去的。」然後約定好:這劇誰提誰請客。
我對第一季真的很喜歡,但第三季整體節奏亂七八糟,劇情斷裂感嚴重,角色也變得扁平。尤其知道亨利卡維爾要離開後,更像是給粉絲一巴掌。
某次聚餐,一群人聊起這部劇,有個朋友突然說:「亨利離開後,那劇我根本沒心情追了,就像你愛的主唱突然退出樂團一樣。」全桌靜默三秒後一致點頭。
原本的電影系列是經典,影集版卻拖戲拖到極致,節奏慢、角色也無趣,根本不像驚悚片,像一群青少年在自己玩「狼人殺」卻沒人想下車。
朋友小豪說:「我追這劇最大的恐懼是怕我睡著錯過跳嚇橋段,結果根本沒有橋段。」他真的睡著了,還說做了夢夢到劇中角色在吃炸雞。
作為遊戲迷,我真的受不了這個改編。這部Netflix影集幾乎跟遊戲沒關係,角色個性浮誇,節奏超亂。
大學學長是生化危機死忠粉,看了前兩集後直接在社群發文:「這不是《Resident Evil》,這是《Resident Ridiculous》。」
原本的《Heroes》第一季是神劇,但續作完全沒必要。劇情硬撐,角色毫無魅力,整體就像是炒冷飯炒焦了還硬吃。
我有個同事說他當年超愛原版,結果興奮點開《Reborn》,看完兩集後默默刪除收藏,還說:「我寧願去重看第一季五次,也不想接受這種『復活失敗』的版本。」
以史酷比角色Velma為主角的成人動畫,但完全失去原作魅力,過度諷刺、角色性格全崩壞,幽默也變得非常尷尬。
我朋友原本超期待,結果看完後說:「這劇就是有錢人的惡趣味,硬是要破壞童年記憶。」
我們一起追完一集就宣告陣亡,一起開Zoom討論「還有什麼劇是我們應該遠離的」。
這篇不是要酸劇酸到底,也不是否定每一部劇的存在價值,而是一次對自己觀劇歷程的誠實反省。畢竟每個人踩雷的點不同,有些人覺得無聊的劇,也可能是別人心中無可取代的陪伴。
但經過這些劇,我學會了:不盲目跟風,不硬撐完不喜歡的劇,不再因為朋友一句「你一定會喜歡」就把自己丟進地雷坑。每一次的「不推薦」,都是更靠近自己真實喜好的過程。
還有,不要輕信Netflix首頁推薦,也別太快按下「自動播放下一集」……那可是一條讓你後悔三天的道路。
如果你也曾被這些劇氣到、笑到或無言到,不妨留言聊聊你的地雷清單,或許我們可以成立一個「劇雷互助會」,一起對抗那些浪費人生的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