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為那個人的路上,我們都跌跌撞撞
那一年,我還沒看過《Better Call Saul》。身邊追劇的朋友都在喊Breaking Bad神劇啊神劇,但我偏偏是那種「全世界都在看的時候我偏不看」的反骨人。直到有一天,我在Netflix亂滑,看到《Better Call Saul》的封面,一個西裝筆挺卻蹲在公路邊打電話的男人,畫面裡的光線昏黃,帶點荒謬又帶點落寞。我想,好吧,就看一集,沒想到……我一頭就栽進去了。
這是一段我追劇以來最沉迷、最痛苦、也最感動的經歷之一。不是因為它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爆點,而是它用一種極致細膩的方式,把一個人的選擇與墮落,慢慢、慢慢地,放到你眼前。Jimmy McGill,或說Saul Goodman,他不是一夜變壞,而是一步步選擇「這樣比較快」、「這樣比較能活下來」的路,最後成為那個連自己也不認得的人。
當時的我剛換了一份工作,生活有點不順,覺得自己好像總是在配合別人的期待活著。白天當個乖乖牌,晚上卻在床上翻來覆去,心裡想著要是我能不在意別人怎麼想、要是我能像劇中人一樣任性一點,那該多好?
所以當我看到Jimmy努力證明自己不是「滑頭」,努力讓哥哥Chuck相信他也能當個正直的律師,我真的有點心痛。因為我知道那種「想讓別人認可但總是失敗」的感覺。看著他一次次被否定、一次次壓抑心裡的衝動,最後慢慢地、真的開始滑向那條捷徑……我無法怪他,甚至有點理解他。
你以為《Better Call Saul》是關於律師的故事嗎?表面上是。你以為它是關於毒梟、犯罪、黑白道之間的鬥爭嗎?也對。但其實,它講的是人性,是我們如何一點一滴失去自己、又想要重新找回的過程。
就像我一個朋友說的:「我本來覺得這部劇有點悶,結果不小心連夜看了五集。」我笑他,但後來我自己連夜追到凌晨四點。這部劇有毒,它的毒不是那種讓你一集接一集的刺激,而是一種沉浸式的共鳴。你會不知不覺地被角色的掙扎吸引,會跟著他們一起猶豫、心碎、崩潰,甚至失控。
我們幾個劇迷朋友每週都會辦一次「劇場夜」,輪流推薦一部劇來看。有一週輪到我,我興致勃勃地推了《Better Call Saul》。結果第一集播完,大家一臉問號:「所以……這就是你說的神劇?」
我苦笑:「這部劇要看三集才會愛上,五集才捨不得停,十集以後你就知道自己出不去了。」
果不其然,那晚我們看到凌晨兩點,還有人堅持要「再來一集」,然後一邊喊著「這人怎麼還不變壞啦!」一邊追劇。
我其中一個朋友,平常是那種理智又務實的上班族,對戲劇不太會有太多情緒。結果看到Kim Wexler為了Jimmy做出某個決定,整個人都激動起來:「這女的是不是瘋了!但我好愛她喔!」
Jimmy是這部劇的靈魂。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而是一個非常,非常人性的人。他渴望被愛、被肯定,渴望證明自己不是失敗者。但在他不被哥哥認可、在他一次次好意被踐踏後,他學會了「如果不能做對的事成功,那就做壞的事吧」。
而那個「壞」是多麼漸進、多麼合情合理!他不是突然變壞,他只是每次都「只是這一次」,只是「幫人一把」,只是「反正別人都這樣」。最後他變成了Saul Goodman,一個聰明、會說話、能搞定一切,但完全看不出內心情感的人。
Gene Takavic呢?那是Saul逃亡後的新身份,在內布拉斯加州的肉桂捲麵包店裡當經理。那是什麼?是懲罰?是逃避?還是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懺悔?當我看到Gene孤獨地活著,每天照表操課,一點一滴褪去Saul的外殼,我突然理解:他其實從來沒想過要「變成」那個人,只是他無路可退了。
Kim的存在,讓這部劇的情感張力瞬間升級到宇宙等級。
她不是個配角,而是整部劇情的靈魂對照組。她愛Jimmy、理解他、也在某些層面上成為他的共犯。他們之間的情感不是一般的愛情,而是一種共鳴式的依附。他們都知道彼此有缺陷,但也只有彼此願意接納這些缺陷。
Kim不是聖人,她也會挑戰體制、會用小手段「對抗不公」,她也有灰色地帶,但她努力地保持界線。直到她發現自己跨過去的那一步,害了一條人命,她選擇了遠離。
我一個朋友,從來不相信「相愛的人會分開」,他說:「要是真的愛,怎麼會不陪到底?」但看到Kim主動離開Jimmy的那一集,他沉默了。他說:「她是唯一能救他的人,但她也知道自己會一起沉下去。」
這句話我至今記得。
Chuck 是 Jimmy 的哥哥,一個極度自律、講原則的法律人,但他對 Jimmy 的「不信任」,幾乎成為 Jimmy 墮落的最初推手。Chuck 從不承認弟弟的才能,總覺得他「滑頭」、「不值得當律師」,這讓 Jimmy 一直在渴望又抵抗這份親情裡煎熬。
Chuck 是個悲劇角色。他被自己的自負與完美主義吞噬,也間接摧毀了 Jimmy 的努力。他的「電磁過敏」也象徵著他對現代社會與人性的抵觸:他看似強大,其實脆弱得一碰即碎。
我高中同學聽完我講 Chuck 的故事,立刻說:「這不就是我爸嗎?」我才知道,他爸從小對他要求超高,永遠覺得他「不夠好」。他說自己曾經拼命想證明給爸爸看,後來發現爸爸根本不會改變。那晚我們聊了很久,他最後說:「我現在不想當好兒子了,我想當我自己。」
Mike 是一個沉默寡言、做事精準的前警察。他的人生哲學很簡單:「做事講規則、照邏輯。」但當你發現他這樣冷酷的男人,做一切只是為了孫女的未來,那種心疼真的讓人難以招架。
Mike 的角色是《Better Call Saul》最穩定的存在,卻也是最無奈的。他知道世界不公平,知道正義常常無用,但他還是想讓下一代活得好一點。他的沉默,勝過千言萬語。
我有個女性朋友,很不愛這種「中年硬漢」角色,直到某一集看到 Mike 幫孫女修鞦韆,然後被壞人背叛還硬是不還手,只為保護家人,她眼眶紅了。她說:「原來不是每個英雄都要吶喊,他只是默默守著他在乎的東西。」
Nacho 是這部劇中最讓人心碎的角色之一。他從一開始就身陷毒品世界,但不像其他人那麼貪婪。他試圖保護爸爸、試圖脫身,卻越陷越深。最終,他做出了一個犧牲自我、拯救父親的選擇。
那集我看了三遍,每次看到他在電話亭裡對爸爸道別的畫面,我都會忍不住落淚。那是什麼樣的痛?明知道自己走不出去,只能把希望留給下一代。那句「你不是這種人」我到現在都忘不了。
我同事是個不太愛劇情片的人,平常只看爽劇。但那一集播完,他沉默很久,然後說:「我爸以前也是做黑的,我從小就知道。但我一直怪他,直到看到 Nacho,我才懂,也許他那時候沒得選。」
Gus 是最完美的反派之一,他冷靜、算計、心思細膩。表面上是炸雞店老闆,背後卻是毒品帝國的操控者。他是反差的化身,也是社會偽善表象的最佳象徵。
他的心機令人讚嘆,但當你看到他心中藏著對夥伴 Max 的思念,以及對 Hector 的殘酷復仇,你會發現他其實也是一個因傷痛而轉變的人。
朋友們常說:「Gus 就是那種職場裡讓你佩服又怕的人。」但也有人說:「他這樣活著真的快樂嗎?還是他只是一直報仇,然後沒日沒夜活著?」
很多人說《Better Call Saul》的節奏慢,看不下去。但我倒覺得,那是它最美的地方。這部劇就像手工雕刻,每一刀都細膩,每一個細節都不浪費。從鏡頭語言、配樂設計,到對白與表情的轉換,都是精緻到極致的呈現。
有一集,Jimmy 坐在椅子上發呆整整三分鐘沒有一句台詞,那段戲卻讓我全身發毛。因為你看得出他內心在拉扯、在掙扎,那不是表演,那就是活生生一個人在失去控制。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 Jimmy,我們都有想被愛、想證明自己的渴望。我們也會在低潮時想走捷徑,覺得「反正沒人在乎」、「我這樣做有錯嗎?」
但看完《Better Call Saul》後我學到的是——每一次小小的選擇,都會形成我們未來的樣子。我們不是一夜變壞的,我們只是一次次地說服自己:「這樣比較簡單」、「這樣比較快」。
我曾經在工作裡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感情裡想「乾脆就這樣算了」,但現在我會問自己:「我做這件事,是我想成為的樣子嗎?」
第六季,也就是最後一季,對我來說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Jimmy 完全變成 Saul,他不再掙扎、不再懊悔,他活在自我麻痺裡。但命運不會放過任何人。當他成為 Gene,過著毫無波瀾的生活時,他開始懷念從前的刺激,卻也意識到自己什麼都沒有了。
而Kim也選擇在多年後站出來,承認錯誤。那一幕她在公車上哭泣的場景,我哭得像個孩子。不是因為她做錯了什麼,而是她終於願意原諒自己了。
我身邊一個剛結束婚姻的朋友,說自己那幾集幾乎每天都重看一次。她說 Kim 就像她自己,努力做一個「對的女人」、一個「不讓人失望的人」,但最後卻在壓抑中迷失。她說她現在正在找回自己,就像 Kim 一樣。
那集是整部劇的收尾,也是 Jimmy 的救贖。他終於不再逃避、不再假裝自己沒錯,而是站在法庭上,講出自己的全部罪行。他知道那會讓他坐牢,他知道那會毀了他最後的機會,但他做了。
因為那是他唯一一次,真正為了自己和 Kim 活一次。
那段法庭上的告白,像是所有劇迷的情緒出口。Jimmy 回來了,Saul 消失了。他用自己的方式贖罪,也讓我們知道:「你永遠可以選擇回頭,只要你願意誠實面對自己。」
我想說的是,我們人生中都會有變成 Jimmy 的時候,也許是在工作中違背了原則,也許是在感情中妥協得太久,也許是在友情中選擇了沉默。但我們不必永遠是他,我們也可以是 Kim,是願意說出來、走出來、重新開始的人。
《Better Call Saul》不是一部告訴你怎麼做人的教科書,而是一面鏡子,讓你看到當選擇錯了、當良知模糊了,我們會走到哪裡。但它也告訴你——即使一切看似晚了,你還是可以為自己留下最後的尊嚴。
這部劇我大概會再重刷好幾次,每次都能看到不同的角度。也許哪天我再次陷入自我懷疑時,我會想起 Jimmy 說過的那句話:「So what’s the point? Just keep going.」
是啊,人生有時候不需要什麼大道理,我們只要繼續走下去,就已經很勇敢了。